一、净琛开山

    龙泉寺历史悠久,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根据可靠资料记载,龙泉寺始建于金正隆二年(公元1157年),坐落于当时的四平山上,为临济宗高僧净琛老和 尚所修建,金大定二年(1162年)寺院重修扩建,初具规模,当时称作龙泉山院。公元1291年,住持僧净琛和尚申报朝廷请旨后,被赐名“龙泉院”,并依 此正名为龙泉寺,四平山也因此更名为龙泉山,当年圣旨的石刻,至今仍然存于寺内后院大雄宝殿外的石壁上。之后,元明清历代寺院都经过修整和续建。现在元大 德四年、明正德十二年、清乾隆三十年、清咸丰七年等修建碑文都经历时代的变迁,仍然屹立于寺院之内,有资可考,有鉴可证。
    据现存碑文记载,寺院鼎盛时期,曾有僧众百余人,山场20公顷,良田300多亩。僧人们农禅并重,自己动手、开荒种地,以寺养寺。他们曾用过的石碾、石磨、石臼至今尚存于寺中。明嘉靖八年(公元1530年)的金刚台,明万历十七年(公元1590年)的香炉至今仍在使用。
    历代文人墨客均有诗句描述龙泉寺的风景和佳境。金代的诗人元好问曾有“登高都说龙山好,从此龙泉是圣境”的佳句。在嘉靖年间的获鹿县志中,也有“浮云笑人生,空山移我情”的叙述记载。

二、古寺衰落

    有着千年历史的龙泉古刹,虽有元、明、清历代六次大修和扩建,寺院曾兴旺当时,然近代以来,尤其辛亥革命后,军阀混战、外敌入侵,国运衰败,加上自然灾害 频繁,寺院香火逐渐衰落,寺院建筑也几经天灾人祸和战乱等多种原因,而造遭毁灭,到建国前,寺院已是人去寺空,一片废墟。文革期间,寺院又遭到人为破坏, 古寺仅余两殿的房顶被掀掉,梁椽被拆走,佛像被推倒,龙井被填平。此后,寺内荒草丛生,满目疮痍。只有那一汪泉水仍是涌流不绝,涓涓低吟,仿佛在倾诉着古 寺的沧桑…
    1978年的十一界三种全会后,宗教政策得到落实,龙泉寺也迎来了复兴的机遇。1985年在石家庄市有关领导的大力支持下,龙泉寺得到恢复重建的许可令, 但由于底子太薄,到1995年,古寺并无僧众进住和管理,龙泉寺的古迹文物和龙泉水祛病养生等自然景观的价值也没有得到大力的开发。寺内大殿毁坏破落、透 风漏雨、佛像灰尘厚积,寺外山路坑坑洼洼、崎岖难走、满山光秃、荒凉一片。

三、常开振兴——历尽艰辛不怕难,常开宣法兴龙泉

    1995年春天,现任住持上常下开法师,受地方政府邀请,住持龙泉寺。当时漫山荒野,杂草丛生,山道乱石成堆,寺院破屋碎瓦,一无所有。然而,悲心宏愿的 大德尼师常开法师,难忍能忍,难行能行,弘扬佛法、普度众生,带领众佛子不畏种种艰难险阻和艰辛困苦,坚韧无畏地挑起了复兴龙泉古寺的重担。
    每天凌晨4点钟开始,从点香灯、诵经、唱赞、礼佛拜佛,到下午的晚课,佛陀教育的庄严仪轨和佛事功课,法师从未间断,也无丝毫懈怠。而对重建道场的重体力 繁劳事物,从搬砖填瓦,泥浆粉刷、整理大殿、内外环境的修整,法师以单薄的比丘尼之身也从未退缩过,此外,还要进行农务劳作来自养,黑夜就宿住在潮湿阴冷 灌凤漏雨的小屋中,但法师仍能精进不懈地收摄六根、禅净一如,专心用功、深契实相念佛。给众佛子做出了为佛道将此身心奉尘刹的榜样。
    对于建设过程中的种种艰难困苦,对此,法师总是淡然处之,说偈言:“长一声叹,风云骤起卷去阴霾显清净;万古晨钟,重振四平还我妙性悟真空。”
    一步步,龙泉古寺真正踏上了振兴之路,到2012年,一座恢宏、大气,清净、庄严的巍巍古寺展现在世人面前,交通方便、气候宜人、空气清新,环境幽雅,山 绿水清、自然景色优美而秀丽,为鹿泉八景之首;寺内山路洁净畅通、殿堂林立、庙宇庄严,道场清净,形成了殿、庙、亭、塔遥相呼应,井、泉、池、碑古朴奇 特,古今建筑相互交融,合璧生辉。整个古寺由山门、吉祥路、接引院(前院)、方丈院(后院)组成。前、后两院香烟缭绕,佛音共响,成为了国内特有的山寺丛 林胜景,既是佛门古刹圣地,也是风景优美的人文胜地。这座佛教古刹焕发出了她特有的新的璀璨光芒!